地缘冲突催生“新亚欧走廊”:货代争夺中亚陆运枢纽

  • 核心事件
    俄乌冲突长期化导致黑海运力下降70%,中欧班列经哈萨克斯坦的“南线走廊”(中国-哈萨克斯坦-伊朗-土耳其)货运量激增300%。
  • 对货代的影响
    • 中亚市场崛起:货代需布局阿拉木图、阿斯塔纳等枢纽,掌握多语言团队和本地清关资源。
    • 风险与机遇并存:中亚政局不稳、铁路运力瓶颈(如宽轨/标准轨转换)导致延误率上升。
  • 数据
    2025年中欧班列南线集装箱运价同比上涨45%,但货量增长抵消了利润压力。

碳关税倒逼货代绿色转型:新能源运输工具成刚需

  • 核心事件
    2025年,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全面生效,要求所有进口货物运输方提交全链条碳足迹报告,未达标企业加征15%关税。
  • 对货代的影响
    • 成本重构:传统海运/空运成本上升,货代需投资绿色运输(如甲醇燃料船舶、电动卡车)。
    • 认证门槛提高:货代需取得第三方碳足迹认证(如ISSB标准),否则失去大客户订单。

数字货运平台垄断:中小货代生存空间被挤压

  • 核心事件
    全球前三大数字货运平台(Flexport、Freightos、uShip)合并为“Global Freight Alliance”,控制亚欧美60%以上集装箱订舱业务。
  • 对货代的影响
    • 价格透明化冲击:中小货代丧失比价优势,被迫通过差异化服务(如特种货物代理)竞争。
    • 技术壁垒提高:头部平台垄断API接口,中小货代难以接入数字化供应链系统。
  • 应对建议
    货代联盟兴起,区域性合作组织(如亚洲中小货代联盟)通过共享资源对抗垄断。

AI代理人崛起:货代行业面临“去人工化”危机

  • 2025年,GPT-6级AI货运代理上线,可自动完成订舱、报关、保险比价,并通过区块链实时追踪货物,服务费率仅为传统货代的30%。
  • 对货代的影响
    • 低端岗位消失:订舱操作、文件处理等基础岗位需求下降60%。
    • 高端人才抢手:具备地缘政治分析、供应链金融设计能力的货代顾问薪资上涨200%。
  • 行业应对
    国际货运代理协会(FIATA)呼吁建立“人机协作”认证体系,强化人类在战略决策中的角色。

托运人因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陷入不确定性,而货代或将在混乱中获利。

随着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的出台,全球贸易再度陷入不确定之中。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,使得一些产品的总关税税率直接飙升至125%。

美国东部时间3月3日,美方宣布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,自3月4日起对中国输美产品再次加征10%关税。这意味着,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税率将累计攀升至20%。

4月2日,美国总统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“对等关税”的行政令,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%的“最低基准关税”,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,其中,对中国实施的“对等关税”税率为34%。白宫称,10%的基准关税将于4月5日开始,而对不同贸易伙伴的更高关税将于4月9日开始。

4月8日,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卡罗琳·莱维特表示,在此前已征收的20%普遍关税和34%对等关税基础上,将额外征收50%附加关税,使中国商品的总关税税率高达104%,该政策已于美东时间4月9日凌晨0:01正式生效。

4月9日,美国政府宣布将中国商品关税从原本的104%提升至125%,同时宣布对寻求谈判的超75个国家和地区暂停加征关税。

4月10日,白宫官员向媒体澄清,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实际加征的总关税税率应为145%,而非媒体普遍报道的125%。

去年我国可数字化交付服务进出口额为3727.1亿美元 再创历史新高

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23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,开幕式上商务部发布了《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2》。报告显示,2022年,中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为3727.1亿美元,同比增长3.4%,规模再创历史新高。其中,出口2105.4亿美元,同比增长7.6%。

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,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、数字服务为核心、数字订购与交付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贸易蓬勃兴起,正逐步成为重组要素资源、重塑经济结构、重构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,并带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整合优化,大幅降低贸易成本,为全球经济恢复增长注入新动能。

报告显示,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,2022年全球可数字化交付服务出口额为4.1万亿美元,同比增长3.4%,占全球服务出口比重达57.1%。2012—2022年,全球可数字化交付服务出口年均增长6.1%,高出同期全球服务出口年均增速1.6个百分点。

报告分析,当前我国数字贸易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,数字领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,数字平台企业形成出海“雁阵”。截至2022年底,我国市值超10亿美元的数字服务平台企业已超200家。这些数字服务平台正成为连接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,以及助力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载体。

同时,我国数字贸易外资“磁吸力”持续增强。2022年,我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4449.5亿元,增长28.3%,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、信息服务分别增长56.8%、35%、21.3%。一批外资数字企业针对中国零售业、医疗健康、智能网联汽车、绿色创新发展等应用场景,与中国企业开展广泛合作,推动一系列数字服务方案在中国落地,助力本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创新。

据悉,《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2》由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编制,旨在深入分析2022年度中国数字贸易发展现状、实践及未来发展方向,以加强形势研判,为抢抓数字化发展新机遇、推动数字贸易改革创新、谋划合作路径、凝聚国际共识提供有益参考。